奥马哈海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海滩东部的英国登陆部队与海滩西部的美国登陆部队就能会師,这样的话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但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
其他条目:汤姆叔叔的小屋 - 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 - 三國 - 范妮·伊姆利
长春围困战是在1948年5月23日至10月19日间发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之间在中國吉林省长春进行的一场围城战。5月23日开始,解放军对防守在长春城的国民党军形成包围,切断空中运输,进行长达150多天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期间发生了几次大的交战和几十次零星交火,守军的粮食、燃料极度缺乏,很多平民饿死,最后以国民党六十军與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长春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一部分,解放军占领长春宣告了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结束。参战双方守长春城的是国军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参谋长杨有梅,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结束对候选世界遗产地的评审工作,《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7处遗产地,包括文化遗产地19处,自然遗产地8处。
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印度驻阿富汗大使馆外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至少造成41人死亡。 → 維基新聞
第34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町开幕,气候变化、世界经济、非洲发展等问题是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 維基新聞
西班牙运动员纳达尔在2008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中以3:2战胜瑞士运动员费德勒获得冠军。→ 維基新聞
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红色清真寺附近举行的一个纪念红色清真寺事件的周年集会上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造成10多人死亡,多数为警察。
法兰西菊是始于欧洲及亚洲温带的有花植物。法兰西菊是多年生的药草,在茎的顶端有细小的头状花序,由约20支白色舌状花及大量黄色心花所组成。茎多是没有分枝及从根上向侧生长。叶子两面均呈墨绿色。基生叶及中叶有柄,呈倒卵形至匙形,并有锯齿。上叶较短,无柄及沿茎生长。法兰西菊是典型的草坪花卉,在多种环境下都可以生长。图为法兰西菊。
читать дальше
1948年1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令,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民主聯軍總部改稱東北軍區。在東北,解放軍與國軍的戰爭已進入第三年。解放軍經過三年戰爭和群眾工作,如保衛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1947年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進行中的冬季攻勢,共產黨在東北已經建立根據地,進行土地改革和剿匪工作,發展和壯大了軍隊。東北的解放軍由抗日戰爭後的戰爭初期的11萬人發展到1948年春的100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地方部隊30萬。
國民黨軍方面,由於孫立人、杜聿明兩大將的紛爭,加上新一軍重編,以陳誠為領導的東北國軍兵力已下降到48萬。東北戰場成為當時全國五大戰場中共產黨正規軍數量超過國軍的唯一戰場。國軍本著「重點防禦」戰略方針,兵力集中在幾個大中城市,而解放軍掌握著鐵路沿線和廣大農村地區,將國軍分割開來,國民黨軍陷於孤立。解放軍已經逐步掌握戰爭主動權,攻守態勢也隨之改變,東北戰爭進入了解放軍攻,國軍守的時期。
長春市於吉林省的地理位置
同日,國民政府東北行轅主任陳誠發表《元旦告東北軍民書》[2],聲稱已完成作戰準備,計劃分三路向解放軍掃蕩。當日,國軍集中了五個軍十多個師的力量,以瀋陽為中心,分三路向遼河兩岸呈扇形推進。1月6日,解放軍夜殲滅瀋陽外圍公主屯的新五軍兩個師一萬三千餘人,軍長陳林達、師長謝代蒸、留光天被俘。在1947年的夏秋冬攻勢強大壓力下,1947年8月來到東北主持軍政工作的陳誠,面對東北國軍節節敗退,已經收拾不了局面,萌生退意。1948年1月17日,國軍召開軍事會議,成立東北剿匪總部,蔣介石委任衛立煌為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總司令[2],鄭洞國和范漢傑任副總司令。1月22日,衛立煌到達瀋陽[2]。1月26日解放軍攻下新立屯[2],全殲四十九軍二十六師九千餘人。1月29日解放軍攻下溝幫子[2];1月30日攻下盤山縣。
2月5日,陳誠離開瀋陽赴南京。2月6日,解放軍佔領遼陽縣,國民黨暫五十四師和新五軍、新六軍留守處共損失一萬零七百餘人。2月7日,毛澤東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確立了將東北戰場上的國軍封閉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方針。2月19日解放軍攻下鞍山市[2],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十五師一萬兩千九百餘人全部被殲滅,二十五師師長胡晉生被俘。同日,解放軍收復法庫縣,撤退的新六軍暫六十二師全部七千二百餘人被全滅於慶雲堡地區。2月25日,駐守營口的國軍五十二軍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率部八千八百人,逮捕副軍長鄭明新並消滅其餘守軍三千餘人。2月28日解放軍攻下開原[2],殲滅暫三十一師一個團及暫六十二師殘部三千四百人。
1948年3月,冬季攻勢進入尾聲。1948年3月,蔣介石為固守長春組建第一兵團,由東北剿匪總部副總司令鄭洞國兼任。由於國軍陷於孤立之中,為避免被共產黨軍各個擊潰,3月9日,衛立煌命鄭洞國指揮駐守永吉(今吉林市的六十軍撤到長春[2],解放軍佔領永吉和電都小豐滿發電站。3月13日(一說3月15日,經23小時激戰,解放軍再次順利攻佔戰略重鎮四平街(三攻四平[2],七十軍一個整師一萬九千三百餘人陣亡。3月15日,冬季攻勢結束,國軍在東北只剩下長春、瀋陽、撫順、本溪、錦州、葫蘆島等幾個據點,瀋陽、長春的補給全靠飛機運輸。鄭洞國到達長春後,下達了「加固工事,控制機場,鞏固內部,搜購糧食」的政策。
長春位於東北腹地,松遼平原中央,是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九一八事變後,滿洲國首都就設立在這裡。淪陷期間,日本關東軍在這裡修築了許多永久性防禦工事,國軍進駐長春後,又進一步加強了工事。長春城內有很多永久性碉堡和地堡,市中心主建築和街道都有地下坑道相連接,構成核心守備點,外圍設有寬三米深兩米的外壕,設有縱射火力點以及鐵絲網、地雷、絆索、鹿砦、陷阱等防禦工事。此時長春已經是一個具有堅固防禦體系的大城市。國民黨報紙聲稱長春的防禦工事「堅冠全國」。
經日本人十四年經營,長春市人口已從淪陷前15萬人,膨脹到70萬人(包括日本人14萬,長春圍困戰前,城市居民估計在40萬到60萬之間。長春圍困戰後,居民人口銳減到17萬人。
1948年4月18日,中共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就打長春的問題進行討論,並致電中共中央軍委計劃從5月中旬開始進行長春戰役,用九個縱隊攻打長春,並採取圍城打援的手段,並準備用4萬人的傷亡,在10-15天的時間結束戰鬥。4月24日中共中央軍委同意了攻打長春的提議。
5月中旬,解放軍在長春東南二十余公里的李家屯成立第一前線圍城指揮所(後改稱第一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蕭華任政委。此時解放軍已完成對長春的合圍,一縱,六縱和三個獨立師將長春圍住。
隨著解放軍逼近長春,縮小包圍圈,5月14日,長春守軍為保持外圍防地和確保飛機場,以新七軍一個半師、六十軍一個師組成出擊部隊,向長春西北方向出擊,進攻小合隆附近的解放軍十二縱36師,試圖將解放軍趕走,確保大房身機場在解放軍的炮火射程之外。19日佔領小合隆。24日,解放軍為了實行空中封鎖,以一縱、六縱、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十師、獨立第7、10師,奔襲小合隆和大房身機場,殲滅駐守機場的新七軍暫五十六師兩個團約六千餘人,俘獲暫五十六師副師長王正國。鄭洞國命出擊部隊迅速撤回,解放軍佔領了大房身機場,至此長春守軍與瀋陽的空中運輸中斷。這次戰鬥解放軍也損失兩千餘人,正是通過這次試打,解放軍指揮者認識到打長春不是猛攻可以解決的,於是改強攻為圍困,以求困長春守軍於城內。
1948年6月5日中共東北局林羅劉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三個作戰方案,第三個作戰方案提出對長春採取較長時間的圍城打援,先消滅援敵,然後攻城。時間準備兩個月至四個月,可以確有把握地殲滅敵人與拿長春。建議採用第三作戰方案。中共東北局首長林彪、羅榮桓下達《圍困長春辦法》,以「久困長圍」為攻打長春的總方針,對長春進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政治攻勢。6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同意林羅劉提出的第三方案。
1948年6月15日至20日,解放軍第一兵團在吉林召開野戰軍師級以上的幹部會議(吉林會議,決定把攻打長春改為長困久圍,並宣佈由第一兵團司令蕭勁光政委肖華指揮新成立的十二縱(由北滿獨立第2、4師和西滿獨立第5師組成和六個獨立師擔任圍城任務。
6月22日前,解放軍完成圍城的部署工作,六縱十八師,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師和獨立第6、7、8、9、10師、進入指定位置,第一道包圍圈分為東西兩個地方隊,獨立第6、8、9師為東地區隊,六縱十八師為其機動部隊;獨立第7、10師為西地區隊,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師作為其機動部隊佈置在城西和西南守軍主要突圍方向上,其餘部隊組成第二道包圍圈。完成以長春為中心方圓45公里,縱深25公里範圍的封鎖圈,禁止糧食和蔬菜、燃料、牛馬和等生活必需品運入封鎖圈。在解放軍的封鎖圈和國民黨守軍的哨卡之間形成了中間地帶。
在對長春進行軍事圍困和經濟封鎖的同時,解放軍也進行著強大的政治攻勢和對上級軍官的策反活動。6月28日解放軍第一兵團召開政治工作會議,提出「攻心為上、功城為下」,會後大規模的政治攻勢就迅速展開了,陣地喊話,發宣傳單,利用投誠和被俘的國民黨官兵及其家屬向城內喊話。同時,針對屬於滇系的六十軍上級軍官進行工作,派曾長期做滇軍工作的雲南人劉浩,和原六十軍副官長兼特務營長楊濱主持東北軍區聯絡部前方辦事處的工作。將在梅河口戰鬥中被俘的六十軍一八四師的團長張炳昌和李崢先送回做工作;在海城起義的原六十軍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利用各種關係給六十軍上層軍官寫信;劉浩也曾化妝秘密進入長春做上層工作;六十軍中以孫公達地下黨組織也在進行積極活動,發展地下黨員。這些政治攻勢和策反活動為後來六十軍的投誠奠定了基礎。
在5月底丟掉機場後,國軍長春守軍的糧食供應只能靠空投。根據當時美聯社分析,一天要出動四十架次的飛機才能滿足需要,而由於空投飛機受到解放軍炮兵和高射機槍的射擊,常常來不及空投就逃跑,或者在高空亂投,不能投入城內。六月底,鄭洞國組織了戰時糧食管制委員會並頒佈《戰時長春糧食管制暫行辦法》,規定市民自留的口糧數量只許維持3個月,其餘按限定價格賣給市政府以保證守軍的需求,否則一旦查獲將沒收糧食並嚴懲。守軍在城內搶奪民糧。到了夏天,市區居民出現糧荒,留有存糧的居民不敢「光明正大」地舉炊,有不少人因此病餓死亡。由於城內糧食極度缺乏,加上有人投機倒把,城內的糧價飛漲,從最初的幾元一斤漲至一萬元一斤。中央銀行長春分行不得已發行本票,面值也由幾十萬一張發展到幾十億甚至幾百億一張。6月28日,長春大批饑民彙集到康德會館後院糧庫,衝破警戒,搶糧充饑。國軍隊和警察開槍彈壓,造成多人死亡。
7月19日,衛立煌命鄭洞國守長春,牽制共產黨軍大批主力南下。最初,長春守軍還禁止居民出城。7月下旬,蔣介石致電鄭洞國,從8月1日起,疏散長春哨卡內人口,只准出哨卡,不准進哨卡,將大量居民疏散出城。這就是國軍的「驅民養軍」政策,以降低市內糧食的消耗。
7月20日,中共東北局討論認為攻打長春一舉全殲守軍沒有把握,應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為好,並上報中共中央軍委。22日,中央軍委回電贊同。
鑒於城內居民成分的複雜,尤其是有不少國民黨軍政人員也化裝成難民試圖混出城去,圍城部隊開始時一度對長春的出城者嚴格審查後才予以放行,大量饑民滯留在城外中間地帶,又不被守軍准許回城裡,結果出現了大批死亡。圍城部隊發現中間地帶有饑民大量死亡的現象後,於8月中旬下令在指定哨卡一律放饑民過封鎖線,並對出城的饑民予以救濟。出城的難民共被收容了15萬餘人。
8月4日至6日,國民政府國防部在南京召開軍師會議,會上曾經討論從東北撤退,固守華中的部署,但因失去東北在國內外影響太大,故未果。
8月14日,中共吉林省委作出《關於處理長春外圍難民的決定》,決定成立處理難民委員會,處理難民的收容,救濟等事宜。8月16日解放軍第一兵團召開軍事工作會議,根據上級指示,縮小包圍圈,進一步圍困守軍,第一兵團司令部也向前移動到距長春十公里德四家子村。8月1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改編為東北野戰軍。
進入9月,長春城內一片混亂,有很多人餓死街頭,無人收屍,甚至發生賣人肉的事情。
9月12日,解放軍向義縣、灤縣一線的國軍發起攻擊[2],遼瀋戰役正式打響。9月底解放軍主力揮師南下北寧線,六縱、十二縱也奉命調往通江口、開原一線,只有獨立第6、7、8、9、10師和後調來的獨立第11師六個師,以及地方部隊繼續圍困長春。
自6月25日至9月底,一共進行大小戰鬥30余次,解放軍殲滅國軍約3000人,有13,500多國軍士兵向解放軍投降。解放軍在外圍戰鬥中僅有400餘人傷亡。
圍城期間,全市的中小工廠的廠房設備大部被破壞。全市的房屋有30%被拆毀,輸電設備有33%被拉走,供水設備有70%被破壞。國共雙方在城外和城裡掩埋的屍體總數是12萬左右。
[編輯]
守軍投降
10月2日,蔣介石飛赴瀋陽召開軍事會議,蔣介石認為共產黨軍隊主力南下,圍困長春的力量空虛,因此命鄭洞國趁機率部突圍。10月4日下午,鄭洞國與曾澤生通話,要求六十軍出一個團配合新七軍的出擊。10月7日至8日,鄭洞國集中新三十八師等兩個師組織了一次試探性的突圍攻擊,攻擊長春以西的大房身機場方向的獨立第6師陣地,受到解放軍強大的阻擊。[3]
10月14日,解放軍向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小時的激烈戰鬥,最終攻佔了錦州,錦州國軍10萬餘人全數被殲滅,東北剿匪總部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和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被俘[2]。錦州被共黨軍隊佔領後,使得東北國軍從陸路撤退的道路被切斷,東北戰場的形勢急劇變化。同日,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派張秉昌、李崢先帶著六十軍聯名信與解放軍接洽,聯名信由白肇學親自書寫,信中提出11條需要回答的事,曾澤生、白肇學、隴耀三人在信上簽名。當晚二人來到位於窮崗子的東北軍區前方辦事處。
10月15日,蔣介石親自飛抵瀋陽,並向長春守軍總司令鄭洞國空投手令,命其率六十軍,新七軍立即突圍[4]。中午,張秉昌、李崢先帶來的聯名信被送到兵團政治部劉浩處,劉浩向兵團司令部報告,當時兵團司令部得到長春守軍有可能突圍的情報,因此一些領導懷疑六十軍此舉可能是假借「起義」之名進行突圍。17時,劉浩赴兵團司令部當面彙報。夜,劉浩向兵團首長彙報,劉浩認為六十軍當前投共是可能的。經過討論,兵團總司令蕭勁光同意劉浩的意見,同時指出如果六十軍企圖突圍,就消滅它。
10月16日上午,劉浩與解方、潘朔端到窮崗子與張秉昌和李崢先見面,並向其表示歡迎「起義」並提出五點具體意見。中午,鄭洞國通知曾澤生到兵團司令部開會,討論向瀋陽方向突圍的計劃,決定17日拂曉突圍。下午,劉浩派車送張秉昌和李崢先回到六十軍暫二十一師陣地,請曾澤生派正式代表出城商談「起義」事宜。黃昏,張秉昌和李崢先回到六十軍軍部,帶回共產黨軍隊的承諾。得到共軍承諾後,曾澤生給暫二十一師營以上軍官講話,二十一師全師贊成「起義」,曾澤生宣佈六十軍投共,暫二十一師向新七軍佈防。又來到一八二師通知其「投誠」消息。晚8點,一八二師向新七軍佈防。11點,曾澤生通知五十二師師長李嵩及其三個團長開會,扣留李嵩及三個團長,並命其向五十二師副師長和三個副團長要求服從命令,擁護「起義」。夜,曾澤生派暫二十一師副師長李佐,一八二師副師長任孝忠為正式代表攜帶蔣介石15日空投的突圍手令和鄭洞國的突圍計划出城商定「起義」計劃。
10月17日凌晨一點,六十軍指揮所搬到五四七團團部,派人送信通知鄭洞國準備起義。上午劉浩與李佐、任孝忠到五四七團團部,中午,曾澤生與劉浩會面,下午3時,劉浩與曾澤生出城,會見唐天際、潘朔端,商定防務交接計劃,包括交接防地的時間、口令、辦法,約定凌晨四時前完成交接。商定後劉浩與曾澤生回長春佈置計劃。17時通電起義。夜,接防部隊解放軍獨立第6、8、9師入城接收東半部防區,12點,六十軍撤出防區開往九台。六十軍三個師共26000餘人進行了「投誠」(解放軍方稱起義,國民革命軍方稱叛變。[1][2]
10月17日夜,曾澤生接通鄭洞國電話,並由劉浩與鄭洞國通話,敦促其放下武器。
10月18日,周恩來親自擬電報給鄭洞國,以黃埔舊誼敦促他「起義」,寫道「時機緊迫,顧念舊誼,特電促速下決心」[5]。晚11時,新七軍李鴻派三十八師副師長彭克立,暫第六十一師副師長寧偉,新七軍軍部炮兵指揮官王及人,新聞處副處長楊天挺,副官處副處長楊振漢,暫第六十二師政治部主任吳祥伯等人為代表,與解放軍第一兵團參謀長解方商洽「起義」,達成協議。
10月19日清晨,新七軍參謀長龍國鈞面見鄭洞國,報告已經準備投誠[3]。上午10時,新七軍放下武器,解放軍接收西半部防區。至此,長春全部被解放軍佔領,只有鄭洞國兵團總部機關和特務團固守中央銀行大樓[3]。解放軍沒有採取武力攻佔,鄭洞國部下(一說楊友梅與解放軍聯絡[3],提出「抵抗」一二日後再投降。
長春圍困戰造成了很多貧民由於經濟封鎖得不到糧食而餓死,具體餓死饑民的數目尚存在爭議,死亡人數也一直是個謎團,作家張正隆在《雪白血紅》裡估計長春圍城餓死了十五萬人,日本方面估計是餓死二十萬人左右,當時人在城中的國軍軍官段克文則在回憶錄中估計餓死了六十五萬人。這一點使得很多研究者給予長春圍困戰負面的評價,認為共產黨應該為這一問題負責。國民黨方面認為,解放軍在圍城期間的行為構成戰爭犯罪;共產黨方面則認為城內國軍實行「殺民養軍」、「驅民養軍」政策,見死不救,長春慘劇的責任應歸於國軍隊,其重要理由就是長春破城後國民黨新七軍和六十軍手中仍有大量余糧,其中新七軍的余糧可以堅持半年左右,當時餓死的大都是長春的市民,國民黨軍幾乎無人餓死(根據國軍戰前和戰後的人數對比,戰前國軍新七軍,六十軍加地方部隊共計約十萬人。六十軍起義官兵共計兩萬六千余名,新七軍投誠三萬兩千余名,地方部隊投誠九千七百余名。另有收容各醫院傷病蔣軍官兵七千五百余名,共計七萬三千余名。自六月十九日至十月六日,共軍共收容投誠敵官兵一萬八千余名,再加上在歷次外圍戰鬥中,共計殲敵四千三百余名。所以國軍總共喪失兵力九萬五千多,可以看出,在四個月的圍城戰中國軍應該沒有多少是餓死的[來源請求]。但共產黨也承認「為時不長的延誤確實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長時間圍城,也給城市人民帶來了一些苦難